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

不許踐踏有種子的果實 - 珂勒維茨

 不許踐踏有種子的果實1942-1943 石版版畫


不許踐踏有種子的果實,這是藝術家珂勒維茨的遺囑,也是歌德名著 威廉.麥斯特的學習時代/Wilhelm Meisters Lehr-sjahr,其中的一句名言。藝術家的原意是用以宣示反戰,但那張石版畫作品,讓我想到今年3月以來發生的許多事情。318學運在昨天暫告一個段落,我想許多人或許各持不同意見與立場,但大多都有關注著,這場學生發起的社會運動吧。

秉持著分享和討論藝術的宗旨,我希望能以德國藝術家珂勒維茨(Käthe Kollwitz,1867-1945)的作品,來討論關於藝術作品和社會的關係。在下面分享的圖片是(1893-1897)年的系列版畫作品《織工抗爭,以及(1903-1908)的《農民戰爭》系列作。




 《織工抗爭》Ⅰ:《貧困》,1897。石版版畫


 《織工抗爭》Ⅱ:《死亡》,1897。石版版畫

《織工抗爭》Ⅲ:《討論》,1898 


《織工抗爭》Ⅳ.:《織工隊伍》,1897 



《織工抗爭》Ⅴ:《攻擊》,1897 


《織工抗爭》Ⅵ:《結局》,1897。蝕刻版畫


珂勒維茨最為人所知的代表系列作《織工抗爭》與《農民戰爭》,兩部作品所描繪的對象都是受到壓迫的勞工,對於統治者的反抗衝突,而且最後都是悲劇收場。珂勒維茨的作品希望能與這些人民在一起,追求社會上的平等與正義,也因為作品帶有深刻的批判立場,所以曾經被當時政府或社會團體做為宣傳的用途,至晚年遭遇納粹政權,甚至被當成一位隱形的藝術家,封鎖她的作品展出權和管制消息。

正因為珂勒維茨作品的寫實性,將社會加諸於人民身上的苦難彰顯出來,引起許多那個時代的群眾共鳴,這些作品才得以跨越形式上的美感,成為歷史之聲,鼓舞民眾奮起的火苗。




 《農民戰爭》Ⅰ.:《耕夫》,1906


 《農民戰爭》Ⅱ:《凌辱》,1907

《農民戰爭》Ⅲ:《磨鐮刀》 

《農民戰爭》Ⅳ:《地窖裡的武裝

《農民戰爭》Ⅴ:《暴發》 

《農民戰爭》Ⅵ:《戰場》 

《農民戰爭》Ⅶ:《俘虜們》,1908


對於當權者的反抗,那是受到壓迫的人們不得不為的最後掙扎,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會是美好的,愛好和平也不願意輕易發起戰爭。但是國家與社會的黑暗面,讓我們不得不重視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,也終於有一次在這個年輕的世代,發出一次最有力的反抗之聲,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社會上許多重要的議題。

歷史上許多抗爭的結局,都是帶著悲劇退場,很慶幸我們目前來說還沒有這樣。我希望在這個世代正開始萌芽的民主之聲,以及對於社會與群眾的關懷不會就此休止,讓這個社會被年輕的新血改革,讓政府接受人民的監督與指揮。

不許踐踏有種子的果實,願我們能一起守護這片土地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