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

關於[印象.經典-莫內特展],與日本橋

 The Japanese Bridge, 1918



以往在歷史博物館的看展經驗,大部分都不會是很好的,差不多的問題都是空間規劃,動線不良等等,還有其他小問題就不再多講了。

寫這篇,是想要稍微聊一下這個展,與參觀民眾的關係。放在這篇的日本橋作品,多半都沒有出現在這次的展裡,而選擇了日本橋這系列的作品來談,是因為昨天在參觀時,聽到了觀眾的一番話。

那是一張莫內晚期的日本橋作品前,兩位民眾佇立畫前看了很久,其中一個人說 : 這張日本橋完全看不出橋畫在哪裡,也沒有呈現出橋的工藝細節,看來應該是莫內的失敗作。

而另一位同行的友人,反駁說他的朋友不要亂講話,很努力地在畫上找出日本橋的細節特徵,試圖引導他的朋友看到橋畫在哪。而後,他們兩人的談論內容,就在那張畫和日本橋哪裡像,印象派只是畫個印象,之類的問題打轉著,然後一邊往下一張畫走過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The Japanese Bridge (The Bridge in Monet's Garden), 1895-1896




The Japanese Bridge, 1899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The Japanese Bridge (The Bridge over the Water-Lily Pond), 1900




上面這幾張,算是這些日本橋作品裡較早,而且標準的印象派風格作品。可以清楚的看到花園裡的日本橋,光線和四周景物的關係。

然後,展場裡也有寫到,莫內晚年因為眼疾的關係,對於顏色的辨識和觀察上有點困難。所以在用色甚至在筆觸上,有著不一樣的表現。

從展場裡的莫內早期作品,一直看到最後展間裡的畫,應該會對莫內畫作的變化,感受得非常清楚。這個展有展出幾張大幅的蓮花池,個人認為是非常值得細看的畫,但是畫前的觀眾反而是最少的,因為大部分的觀眾,都在前面的展間擠著看小畫。
甚至還有聽到觀眾評論說,他認為莫內的大幅蓮花池油畫,相對於之前的作品顯得隨便。

我很想知道,為何那麼大幅的作品,需要投入畫家整個身體去操作,呈現出占據整個視覺空間的巨幅蓮花池畫作,會被認為是隨便的作品?我也想知道,為何看不出日本橋細節的作品,就是失敗作。

莫內的作品在台灣,也展出過不只一次了,更不用說那是百年到近百年前的作品,在藝術史早已被定位清楚的畫家。

我希望,能夠有更多人具備基礎的美學概念,都花了錢,排了隊去看展覽,至少應該要知道自己看的是什麼東西。不是說藝術史不可以批評,美術館裡的畫作就是神聖不可動搖,而是在妄下定論之前,試著先去了解看看作品的本質,真的用心去感受作品。

不要被充斥於生活周遭的太多刺激,麻痺了我們的視覺,甚至是失去對於生活中一切大小事物的感受。

沒有人能規定如何去看待作品,接受它應該是好或壞,但至少,不要再用像不像,細不細致這類的觀念,去辨別作品的好壞。我們都有眼睛,莫內也有,試著去理解時代之眼,透過畫家筆觸,看到他們看見的,以及思考他們為何要如此描繪世界?













那是一種自由,不被常識和解析度限制的心靈風景,一種接近於永恆的美好嚮往,關於莫內的一生。


The Japanis Bridge (Footbridge over the Water-Lily Pond), 1919




The Japanese Bridge, 1918-1924




 The Japanese Bridge 2, 1918-1924



The Japanese Bridge 3, 1918-1924



The Japanese Bridge 4, 1918-1924



The Japanese Bridge 7, 1918-1924



The Japanese Bridge 8, 1918-1924



The Japanese Bridge at Giverny, 1918-1926



 The Japanese Bridge 6, 1918-1924



The Japanese Bridge, 1918-1924 



 The Japanese Bridge, 1918-1924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所有圖片資料,轉載於WIKIPAINTINGS-Claude Monet
http://www.wikipaintings.org/en/claude-monet#close